top of page
搜尋

尋常甘草多功效 養心安神機用巧

漢代醫聖張仲景的《傷寒雜病論》一書,在流傳過程中被後世分成《傷寒論》與《金匱要略》兩個部分,共收錄有方劑269首,而被後世稱之為“經方”,甘草則是經方中使用頻度最高的藥物。《傷寒論》中含甘草的經方有70首,《金匱要略》中含甘草的經方達74方,合計有119 方。本文著重就經方中甘草的安神功效及其應用加以考察。


張仲景在經方中如何使用甘草

《傷寒雜病論》中對於甘草的應用情況大致如下:

1)清熱解毒--甘草有生用和炙用之分。用生甘草的方劑有二,即甘草湯和桔梗湯,治療熱毒上壅所致咽喉腫痛。

2)甘溫益氣--仲景所用炙甘草是炒甘草,並非蜜炙甘草。相關方劑如炙甘草湯、小建中湯、甘麥大棗湯以及半夏瀉心湯、甘草瀉心湯、生薑瀉心湯。

3)緩急止痛--可治煩痛躁逆。如甘麥大棗湯治療婦人髒躁之“煩”,桂枝芍藥知母湯治“諸肢節疼痛”,小建中湯治“腹中痛”,柴胡桂枝湯治“肢節煩疼”,芍藥甘草湯治“腳攣急”。以甘草可以益氣緩急而治煩,認為其益氣功效不僅能夠健脾,還應該能夠養心安神、柔肝緩急。

4)調和藥性--甘草在方劑中,可以使方中藥物協調而不相爭,根據病情需要共同發揮作用,同時甘草能牽制發散藥、攻下藥、溫燥藥、清熱藥、有毒藥之峻烈,使治病的同時不傷正氣。

進一步,我們歸納《傷寒雜病論》中以甘草作為君藥或大量使用而改善心神、情志以及心身狀態的方劑,可以總結為表1。

甘草的安神與心身同調功效

參考歷代本草論述,克炙甘草具有諸多功效。其性味歸經,綜合而言為味甘,性平。歸心、肺、脾、胃經。主要功效有益氣補中、清熱解毒、祛痰止咳、緩急止痛、調和藥性。

不過,成書于唐宋之間五代十國時期的《日華子本草》認為:甘草能“安魂定魄、補五勞七傷、一切虛損、驚悸、煩悶、通九竅、利百脈、壯筋骨、解冷熱。”特別就甘草的“安魂定魄”以及治療一切“虛損、驚悸、煩悶”的安神與補益功效加以了強調。

就甘草的益氣強壯作用,古往今來的本草論述往往僅強調其“補脾”的功效,實則甘草的益氣也能養心安神。例如,以大量炙甘草為君藥的炙甘草湯,既能改善心之氣陰兩虛的“脈結代,心動悸”,也能治療失眠。而治療“腳攣急”的芍藥甘草湯,適應症中同時可見有“心煩”,表明其“緩急止痛”功效,也應與養心安神相關。

桂枝甘草東加味方治療抑鬱症經驗

山東中醫藥大學的名醫丁元慶教授,善用經方桂枝甘草東加味以治療抑鬱症。他認為抑鬱症的核心病機是: 陽氣鬱損,神機頹廢(陽郁不達,神頹志衰)。而經方治療抑鬱症的原則是: 扶陽、通陽。他從柯韻伯《傷寒附翼》裡評價桂枝甘草湯“此補心之峻劑也”得到啟示,臨床上喜用桂枝甘草東加味治療抑鬱症,認為該方具有溫通心陽,安神寧心的作用。

丁元慶教授靈活運用桂枝甘草湯治療抑鬱症,在臨床上有十多種常見的加味方法。例如:

加郁李仁: 可開心氣之鬱結。

加桔梗: 按《本經》之論,主驚恐、悸氣(用量15-30g)。

加川貝: 開鬱散結,效勝柴胡。

加連翹: “十二經血凝氣滯,非此不能除”(張介賓語)。

加白薇: 抑鬱共病焦慮時,以之清熱除煩。

加竹葉、白茅根: 治療心煩。

加射干、鱉甲: 治療頸粗、打鼾。

加白頭翁: 清肝瀉火,適用於伴有焦慮、煩躁的患者。

加桑螵蛸: 補腎填精,改善腎虛不藏、陽氣不振之失眠。

加人參或刺五加: 大補元氣,安神益智,改善神氣虛弱之失眠、驚悸。

加紫石英: 溫陽、鎮心、安神,改善驚悸、不安、失眠,等等,值得參考。


查看更多內容請點擊下方鏈接下載原文



主要藥

26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